专访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马旭飞:关税反复之下,出海仍是企业必选项

周松清
2025-05-26 15:04:59
来源: 时代周报
出海是必选题

外贸迎来90天补货潮。

中美关税互降一周有余,美国商家正在抓紧囤货,国内众多外贸企业也加速恢复出口生产,多地开足马力。

贸易追踪机构Vizion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和中国互降关税之后,在美国下单的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近300%。

5月14日,中美双方正式实施调整后的关税政策。根据《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91%关税,修改4月2日来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相应地,中国也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91%的反制关税;针对美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

而在此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一度表示,将对中国出口美国部分商品征收高达245%的关税。

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变化,已经成为压在中国企业家心头的一块巨石,是否仍然要坚持企业出海,成为困扰很多企业家的难题。

近日,在香港中文大学EMBA在成都所举行的《出海战略》读书分享会上,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出海战略专家马旭飞。

马旭飞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企业家若对关税政策心存幻想,无异于刻舟求剑,唯有以长期主义视角重构战略,才能穿越周期。同时,出海仍然是企业的必选项,我建议企业家都可以来成都都江堰看看,学习深淘滩低作堰的思路,运用到企业发展之中,会大有裨益。”

做更多准备 培养新质消费力

对于美国关税的反复无常,众多的企业家在读书会上普遍表示,感到困难重重。

自特朗普政府重启“对等关税”政策以来,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一度攀升至104%,个别商品关税则更是高达245%,同时特朗普还试图让其他国家也与中国增加贸易壁垒,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压力陡增。尽管目前有90天窗口期,后续发展则仍待观察。

马旭飞指出,中国企业的传统竞争力源于“成本领先”,但这一优势正被多重因素瓦解:一是劳动力、环保等成本刚性上升;二是美国关税政策精准打击中国供应链,甚至包括光伏、汽车等行业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路径也被封锁;三是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企业需为供应链韧性支付额外成本。

马旭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企业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关税谈判上,目前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权力很大,并且经常变动,需要做更多的准备,例如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更多的开拓其他新兴市场。“十多年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给你提前铺了路,一旦你到当地去参与开拓市场,就知道和其他地区的差距非常之大,具有极大优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到进出口总值的50.3%。东盟成为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3.4%,占中国出口的16.4%。

除此之外,马旭飞也认为,还需要更多地“向内深耕”,开拓新质消费力。

面对外部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马旭飞呼吁企业也要更多的“向内深耕”:“中国市场的规模与多样性,足以孵化出全球级的消费品牌。”他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指出比亚迪等企业通过国内市场的技术迭代与用户反馈,逐步构建起国际竞争力。

但马旭飞也指出,开发国内市场并非简单替代出口,而是需要“新质消费力”的培育。

例如,他表示,需要针对新世代、银发经济等细分群体开发定制化产品,同时,将5G、AI等更高端技术融入生活场景,创造更多增量需求。

而这次成都之行,也给马旭飞带来更多感悟:“我推荐企业家都多去都江堰看看,深入了解什么是深淘滩低作堰,这也是华为任正非2009年曾带一众高管去过的地方。深淘滩,就是做好自己的内功,研发,成本,品牌;低作堰就是要让利于上下游,无论是供应商还是客户,寻求共同生存之路。”

出海仍是必选题 需要更深入当地文化

尽管关税壁垒高企,马旭飞仍坚定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但他同时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深水区”,仅靠低价或渠道优势难以持续,必须通过文化融合构建竞争壁垒,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马旭飞在《出海战略》中提出的“AAA框架”(适应、聚合、套利),强调本土化是全球化成功的基石。

他以传音手机为例,剖析了文化洞察的力量:深肤色拍照技术:针对非洲消费者肤色特点优化算法,解决传统相机“人脸过曝”痛点;四卡四待与超长续航:适配非洲多运营商并存和电力短缺的现状;本土化营销:通过赞助非洲杯足球赛、与本地艺术家联名设计手机壳,塑造“非洲人的品牌”形象。

这些举措使传音在非洲市占率超50%,但其在印度、东南亚的失利也警示:文化适配不能简单复制,需针对每个市场“重新解码”。

马旭飞还对时代周报记者谈及其前段时间在印度尼西亚考察时的一个案例,给了他特别深的感触:“一位此前在上海做电商的东北人,在七八年前,只身一人来到印尼,产品对标SHEIN、zara等,同时搭建印尼本土电商团队、工厂团队,除了他一人所有都是印尼人。在印尼获得成功,年营收已经达到6000万元之多。”

马旭飞补充道:“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一定要本土化、深入融入当地市场,我建议来海外考察的企业家,都要自己‘微服私访’的形式,来当地实际走走看看,才能获得第一手、全面的认知。”

马旭飞总结道:“关税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阵痛,但阵痛终将过去。企业若能在国内市场锻造‘创新肌肉’,在海外市场修炼‘文化共情’,便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传音的故事所示——真正的全球化,始于对“他者”的深刻理解,终于与世界的共同成长。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公募基金“出海”东盟新动向 富国在马来西亚签署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
荣耀新帅国内首秀,前“华为悍将”李健要靠性价比突围?
金价狂飙后卖珠串,周大福联手陈冠希圈粉“潮男”,最高售价超10万
11.98万元起!小鹏MONA M03 Max上市,何小鹏:智能辅助驾驶能力比肩行业50万元级旗舰车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