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印玺知多少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究竟有几方印玺?
通常为人所熟知的说法,是有金、玉、木3方:
天授玉玺
近10年来各处纷纷传出“发现太平天国御玺”的“喜讯”,仅本人耳闻或见诸报端的就有3方之多,这让人不由地去猜想,洪秀全是否有更多的印玺?
史料记载中最早提到洪秀全有印玺的,是
洪秀全是
目前保存下来的天王玉玺全文44个字,其中有“父子公孙”、“八位万岁”等神话洪天贵福的文字,这些文字只能出现在1858年洪秀全开始突出自己父子、强调自己父子和上帝、耶稣特殊关系之后,因此不可能是1852年长沙的那一方,原先玉玺上的文字已不可考了。
武昌的金玺上刻了什么也没有记载,但1858年11月,洪秀全给英国特使额尔金颁发了一道诏书,上面盖了两方金玺,这两方金玺长宽都是
超级金玺
1860年夏天,这两方金玺忽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方长宽各
1864年被清方缴获的金玺在收藏入清朝皇宫军机处一年多后,被穷得发疯的工部郎中、军机处章京(秘书)萨隆阿偷走,跑到东四牌楼一家首饰店里化作了10根金条。档案记载这10根金条每根重11两,则这方金玺总重达6斤14两(16两制)以上,如此庞然大物,在史学家眼里是历史线索,在收藏家眼里是一级文物,而在贪婪者眼中,自然就是一大坨黄澄澄的金子了。
当年缴获的玉玺是和田青玉制成,长宽各
如果将1852年的汉口金玺看做1858年金玺中的第一方,并认为被熔成金条的最后一方金玺是1861年的那方,那么不算“旨准”木印,洪秀全已知的印玺为金玺4方、玉玺两方,共6方。
然而这也许远不是洪秀全印玺的全部数量。
“旨准”木印
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洪秀全诏书发布于1850年底,在长沙玉玺问世前的天王诏旨,目前保留下来的有11篇,虽然都没有留下盖印的记录,但同一时期以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的檄文都盖印,没道理他们的“上级领导”洪秀全反倒连印章都没有。据沈葆桢的记载,天京陷落后,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到湖州,后来辗转江西,他的印玺早就丢失了,却仍然封官、下诏,用的是新刻的木印,由此推断,广西起兵时物资匮乏的太平天国,最早怕是也刻了方木头印玺给他们的君主洪秀全。
长沙的玉玺李秀成和当地人士言之凿凿,但迄今连文字都无从找寻;后期的几方金玺若非盖在“国书”上流传国外,人们怕也是没法知道还有它们的存在,由此也许可以推断,洪秀全可能还制作过更多的金玺、玉玺,不过这些都无法考证。
早期的印玺文字简单朴实,后期字越刻越多,印章也就越来越大,如果不考虑文物属性单看分量,自然是越大越值钱了。
读到这里也许大家会问,“旨准”木印呢?为什么不说它?
其实“旨准”木印是根据1853年发表的《诏书盖玺颁行论》精神,用于给太平天国所有出版物加盖“出版发行许可证”的,严格地说是“公章”而非“印玺”。由于太平天国印书非常多,据说“汗牛充栋”,而原则上每一本书都必须盖上“旨准”印章才算合法发行,因此可以想象,当时太平天国惟一的合法国营印刷厂—刷书衙,必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同时手执“旨准”大印,给成千上万册印刷品盖章认可,“旨准”木印也绝不可能只有一块,算上损耗,恐怕有100块也不会很夸张。
至于近年来涌现的五花八门“御玺”,则或粗制滥造,于体制不合;或移花接木,不顾场合地套用已知印玺的文字,稍有太平天国常识者,都可以轻易地把这些混珠的鱼目剔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