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江:不停出走的一生
本报记者 李怀宇
2010年10月18日,黄宗江逝世。
黄宗江和妹妹黄宗英、弟弟黄宗洛皆为表演艺术家,人称“卖艺人家”。黄宗江生前说:“我家祖上三代翰林,晚清清流。父亲于清末留日学电机,回国考了个洋翰林。至我,败坏书香门第,下海从事剧影,且影响弟妹,成了‘卖艺人家’。”
1921年,黄宗江生于北京。黄父黄曾铭是浙江温州瑞安人,清末留日学电机,归国获洋翰林衔,民国时任电话局工程师,兼工业大学教授。1934年,父亲伤寒病故于青岛,黄宗江随母亲投亲北返。1935年,黄宗江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教师中有张中行和李尧林,同学中有黄裳和周汝昌。
在南开中学,黄宗江学演戏,当女演员。那时候没有男女合演,周恩来、曹禺、黄宗江都演过大戏,后来人称“周恩来、曹禺、黄宗江是南开三大‘女演员’”。当时张中行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南开中学教书。黄宗江回忆:“他完全是北京大学的做派,不穿西服,穿中服、布鞋。一上来,拿了点名册他就不高兴:‘我们北大根本不点名的。’杨沫讲,张中行受胡适影响。其实,张中行在文风上受影响最大的是周作人。张中行倒没有宣传过胡适,对袁中郎、周作人是很佩服的。那时候我当然不知道有杨沫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还以为是谣言呢。他跟杨沫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他完全是中国的旧文人,他有一点好处,始终就没有说过杨沫一句坏话,就说:‘她是革命的’。”张中行教书时,曾在班上称黄宗江自由命题的作文:“当代文学家不过如此。”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飞机炸毁了南开中学,黄宗江到英租界耀华中学念了一年下午上课的特班,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黄宗江回忆:“自己在校园的生活或可以说是演剧为主,读书为辅,更准确地说,以爱情为主。”他在燕京大学搞戏剧,并拉了哲学系的同学孙道临一起演戏。黄宗江说:“孙道临是一个很腼腆的人,长得很帅。”后来孙道临在一篇文章中说:“假如没有黄宗江,我根本不会演戏。”
读到三年级时,黄宗江失恋,决定离开校园到上海演剧。1940年冬,黄宗江离校到上海参加黄佐临等领导的抗日剧团。黄宗江回忆:“我这充满周冲型幻想的十九岁少年,憧憬江湖、海洋,憧憬广阔的世界,却被这世界的广阔吓倒。不久,我就投奔上海剧艺社,那显然是个左翼抗日团体,能隐约其实也够明显地感到地下党的领导。”不久,石挥也参加了剧艺社。黄宗江的妹妹黄宗英也来了,起初管管服装,不久因演员生病,她被拖上台,演了《蜕变》中的“小的”,从此当上演员。黄佐临让这三个年轻的流浪艺人占据了他家楼下的客厅和饭厅。
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人统治的电影公司找黄宗江主演电影《秋海棠》,当时石挥主演话剧《秋海棠》红极一时,黄宗江放弃了和他一较高低的机会,从地下党那里拿到旅费,到了重庆。
1942年冬,黄宗江赴重庆参加夏衍、张骏祥等领导的剧团。1944年秋,湘桂失陷,黄宗江忧愤国事,又遭失恋,巧逢交通大学学生近百人参加了千名老兵组成的“中国赴美参战海军”,黄宗江加入后去美国受训。在迈阿密与关塔那摩学习了基本海事,又到过古巴、墨西哥、巴拿马等地。1946年夏返抵南京下关,读报见闻一多被刺,因怕被提为军官,乃称患肺病,离开海军到北平复校的燕京大学读第九年大学。数月后,黄宗江患病,卧床两年,还是没有在燕京大学毕业。他回忆:“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我从病床上起来,不久就参加了憧憬已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也可以说是我一生最后一次有所奔向的出走吧。”其后,黄宗江在军中从事写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离而未休于军中”。
黄宗江在军中当了几十年专业电影编剧,自称:“演员是天才的事业,我不是天才。我很早就觉得我将来要写剧本。”后半生以写剧为主,并及散文,著有戏剧戏曲作品选《舞台集》、电影剧本选《单枪匹马集》等。其编剧的《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秋瑾》等被视为经典。1982年,黄宗江曾出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是中国影坛出任三大电影节评委的第一人,还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讲学。
黄宗江的女儿说:“父亲一生从不追名逐利。他常常开玩笑说,等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铺张搞形式主义,把我的骨灰倒进马桶冲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