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自动驾驶产业呼啸而来:城市狂飙,谁领风骚?

刘学
2024-09-02 15:05:16
来源: 时代周报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

自动驾驶,正呼啸而来。

今年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20座城市(联合体)入围。这一举措旨在推动网联云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车、路、网、云、图等高效协同的自动驾驶技术多场景应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试点内容包括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建立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等9大方面。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所谓“车路云一体化”,是指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合为一体,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的安全、节能、舒适及高效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通俗理解,“车路云一体化”即是“聪明的车+智慧的路”。“车路云一体化”是自动驾驶的技术保障基础。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入围毫不让人意外。它们在经济体量、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积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鄂尔多斯、无锡、十堰等城市虽对比一线城市资源有所差距,但也早已下场布局,试图通过试点项目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此外,杭州和桐乡、德清联合体、海口和三亚、琼海联合体,也通过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实现自动驾驶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自动驾驶上下游产业链漫长,空间广阔。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将超14万亿元。这自是地域经济急待挖掘的增长空间。放诸绿色低碳转型的当下,自动驾驶也必选项。

各大城市各显其能,在自动驾驶赛道一路狂飙。

以北京为例,自动驾驶示范区从2020年开始建设至今,已完成从1.0阶段到3.0阶段的过渡,区域面积扩展至600平方公里,累计部署车辆超过800台,为29家测试车企发放了道路测试号牌,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3000万公里。

今年6月,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阶段建设正式启动。此次4.0阶段建设面积约2324平方公里,是3.0阶段的近4倍,将覆盖北京四环到六环之间的大部分区域。这意味着自动驾驶已经从区域试点转向规模化应用,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图源:北京经济开发区网站

武汉也在加快打造“自动驾驶第一城”。今年2月,“萝卜快跑”无人自动驾驶车辆首次驶过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及武汉白沙洲大桥。武汉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横跨长江贯通运营的城市。武汉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累计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单向里程),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累计里程数和开放区域数保持全国领先。

各地政策频频出台,为自动驾驶加速落地、大规模推广扫清障碍,提供助力。今年7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智能驾驶全国示范区,打造智能驾驶先锋,其中包括拓展智慧交通场景,加快固定路线、封闭园区、无人出租车等应用的商业转化。

8月,上海市发布《交通领域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专项工作方案(2024~2027年)》,提出在具备条件的部分区域,积极试点智能网联出租汽车,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在出租汽车领域的应用。同月,广州市工信局发布《关于促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车之城”。

这场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产业竞逐,已轰轰烈烈在各地展开。

从初步探索到规模千亿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飞速发展

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探索发展自动驾驶汽车,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自动驾驶技术也经历多个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初步探索。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技术主要集中在单车智能领域,是技术的初步探索与积累阶段。业内认为,尽管单车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驾驶的功能,但由于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和精度有限,很难实现自动驾驶L2级到L3级的跨越,限制了单车智能技术在更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首次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概念,并将智能网联汽车列入未来十年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领域。2016年,工信部批准建设的国内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上海国际汽车城正式运营,开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和智慧交通示范工作。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 Connected Vehicles,简称“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与“单车智能”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更多元化、跨域化,涉及众多参与者和技术领域。

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是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升级与延伸,上游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的研发与供应,如感知系统(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控制系统、通讯系统等,这些零部件和技术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础;中游主要涉及整车制造、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下游则包括运营服务、销售、维修等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终端用户。

相较于传统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核心价值也由整车制造向两端转移,尤其是核心软硬件提供商拥有更多话语权。反映在毛利水平上,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环节毛利水平显著高于中下游环节。其中,激光系统、高精度定位、芯片等上游核心零部件毛利率水平高达45%以上。

图源:图虫创意

市场已经形成。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为1259亿元,2023年约为1613亿元。据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达2152亿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的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相继发布,成为指导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也标志着“车路云一体化”时代即将到来。

机遇挑战并存 “车路云一体化”开启发展新蓝图

“聪明车+智慧路”是“车路云一体化”简单表述,“强大云”可通过实时数据交互和协同控制,推动车、路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认为,“车路云一体化”是实现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这一系统的发展思路是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通过建立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能效,还能在不显著增加基础设施成本的情况下,有效推动自动驾驶的规模商业化应用。

“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万亿赛道”已然形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显示,预计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为7295亿元、25825亿元,增长势头强劲。

自动驾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汽车,也不只局限于汽车产业。“过去我们认为车路云是汽车智能化的一个路线,所以将其归入汽车产业范畴,这个定位让‘车路云’的建设在探索投资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时候存在种种制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如何跑通“车路云一体化”之路》主旨报告中指出,它不应该专属于汽车,应该和不同的领域进行链接,支持不同领域形成有车路云支撑的解决方案。

“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实现。

图源:《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

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车路云一体化”的建设内容确实涵盖了车载终端、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三大部分。这一系统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车端,“整车企业参与度仍然有待提升。”李克强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聪明车”需要具备C-V2X和4G/5G通信技术,而目前市场上具备该技术的车型凤毛麟角。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2年1-6月,搭载C-V2X技术的量产乘用车约4.6万辆,装配率约0.5%。2024年,C-V2X的搭载率预计在3%左右,而到2026年,C-V2X搭载率可增长至10%以上。

路侧设施建设主要由各地方政府主导,北京正加速向前推进。2024年5月,北京市发布“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公告,项目总投资高达99.39亿元,资金构成包括政府投资的70%与国有企业自筹的30%。该项目聚焦于通州区等13个区域,覆盖2324平方公里内的约6050个道路交叉口。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路侧设施改造成本依然很高,一个路口的设备改造费用或超过100万元。如此看来,为道路插上“智慧的翅膀”似乎并不轻松。

运控平台建设同样面临挑战。在“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中,云控平台更像大脑,负责接入全量路侧智能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并与交管、气象等第三方平台进行互联互通,从更宏观维度提升车辆感知、决策与协同控制能力,同时具备基础数据分析与数据增值功能。这就意味着需要关于数据标准和数据安全法规的建立。

图源:《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

“联网数据缺乏汇聚标准和路径,缺乏全国性的标准,缺乏区域的和全国性的主体进行数据的统筹协调,给跨行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带来障碍”,李克强院士曾谈到。

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离不开通讯网络的支持。《2024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达37%,建成超2.9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覆盖工业、港口、能源、医疗等领域。

车端方面,车载5G模组的装车率显著提升。据佐思汽研发布的《2024年汽车无线通信模组和5G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乘用车5G模组装车数量大幅增长,装车率约为7.5%,预计2027年将达35.6%。

自动驾驶因所涉领域众多,这不仅要求打通垂直上下游产业链,也要横向拓展相关产业,由此形成产业集群。各城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渐渐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特点。

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完备,上游有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零部件的产业优势,中游亦有头部整车制造企业支撑,下游测试服务、出行服务体系也日臻完善。深圳工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763.1亿元,同比增长38.2%。目前,我国有自动驾驶相关企业12000余家,深圳以超1300家的数量排名第一。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深圳市“20+8”产业集群之一。深圳各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位也有所不同,如下辖的坪山区在“20+8”产业布局中被赋予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制造”定位,是深圳智能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地,有是唯一一 个兼具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功能的行政区。

上海拥有8家整车企业、超600家零部件企业,以及近6万名高层次汽车研发类人才。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形成了嘉定乘用车、临港商用车、奉贤停车库、金桥车联网的差异化发展布局。在嘉定区,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超1600万公里,支持从L2到L4级别的多种车型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

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聚集近400家相关企业,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排全国第5名。除了上述地区外,广州、重庆、武汉等城市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这些城市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建设测试示范区、吸引企业入驻等方式,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等地,其中广东、北京、上海分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代表企业数量最多。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