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王”三安光电:两年融资150亿

2011-04-21 04:59:16
来源: 时代周报

这是一个闽商传奇的现代版。这是一个国内光电行业“中国式”扩张的又一个经典。4月13日,三安光电抛出80亿再融资计划,操盘者闽商林氏家族的资本故事,似乎才刚刚铺垫好开头。

本报记者 孙勇杰 实习生 陈丹丹

时光倒转三个月,芜湖、马鞍山交界处,芜湖经济开发区梁山路8号。

四台挖掘机正在作业,路边被挖出一条一米见宽的沟壑,而之前所见的白色厂房也并未完全竣工,仍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处于施工阶段,焊接工、水泥匠随处可见,但厂区周围冷清、人迹罕至。

三个月后,这片三安光电旗下的芜湖光电产业化项目,以二期工程建设之名,再次拟融资80亿元。

120亿的资本游戏

4月13日,三安光电发布公告称,为建设芜湖LED基地二期项目,拟通过公开增发的方式筹集80亿元,全部投向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芜湖光电产业化(二期)项目和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LED应用产品产业化项目,两项目合计投资总额为91.25亿元。

这不是2008年借壳上市的三安光电,第一次向资本市场伸手。

2009年2月23日,三安光电扭亏、“摘帽”仅一个月,公司宣布非公开发行募资不超过8亿元投建天津LED产业基地;当年9月成功募资8.19亿元。2010年3月,三安光电再次定向增发,拟投向芜湖LED项目一期,7个月后实际募资30.3亿元。

以此计算,两年内,三安光电再融资接近120元。

另外,仅去年,三安光电向中融信托、苏州信托分别融资达3.5亿元和约2亿元,当年12月,三安光电还向厦门中行和芜湖中行牵头的银团贷款2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再融资,三安光电不断推出高转送方案。

根据证监会2008年发布的关于分红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不达标不能再融资。

为此,与巨额融资相比利润微薄的三安光电,继2009年度“10转10”后,2010年推出了10转12派2元的高转送预案。

两年向股市融资120亿元、公开资料融资达150亿元以上的三安光电,融资力度之大、时间之紧凑、节点拿捏之准确,在国内A股上,仅有两年连续融资计划过百亿的京东方可以与之比肩。

相比京东方注册资本83亿元、净资产174亿元的庞大规模,截至2009年净资产仅14.6亿元的三安光电,融资计划堪称神奇,但相似的是两者的扩张模式及面临同样的质疑。

补贴—扩张—再融资

1月24日,三安光电公布2010年报,营业收入8.63亿元,同增83.42%;净利润4.19亿元,同增132.73%。在光鲜的数据背后,由于去年再度增发,EPS仅增长1.41%为0.72元,跟本月拟增发融资的80亿元相比不值一提。

然而,三安光电4.19亿元的净利润,却有无法掩盖的硬伤。据三安光电年报,去年公司获得多项政府补助,其中MOCVD设备采购政府补助5.25亿元。

经计算,三安光电在2010年收到各地政府补贴高达7.5亿元,而2010年公司净利只有4.19亿元。最终三安光电2010年年报确认的政府补助收入为2.54亿元,占公司去年全年净利润的60%,而公司2010年的补贴收入较2009年同期增加3.5倍,增速远超营收增速。

更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各种名目补助背后,三安光电“补贴—扩张—再融资”发展模式的隐忧。

以芜湖产业基地为例,其120亿元项目资金来源目前仍不能完全确定,但根据报出的消息,一期建设中购置的100台MOCVD设备,芜湖市政府将给予红黄光MOCVD(限38片机及以上)每台800万元补贴,给予蓝绿光MOCVD(限31片机及以上)每台1000万元补贴。

此外,芜湖市政府还与三安签订了总额6亿元的LED路灯采购合同,自2010年开始每年采购2亿元。以2009年三安光电营业总收入4.7亿元为基准,芜湖市政府每年2亿元订单,已占营收近半。

显然,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净利润杯水车薪、净资产仍显单薄的三安光电近年相继在天津、芜湖、淮南建设耗资巨大的重要支点。

前后脚选择在安徽建设基地的京东方和三安光电,其地方政府支持下独特的“亏损发展模式”颇有意味。

据年报,在京东方进入液晶行业的2002-2009年期间,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高达76.4亿元,平均每年折旧10亿元以上,其中80%以上是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折旧。

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有效使用时间高达20年以上,京东方却选择了7年的折旧期。而地方政府对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处置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力,即使生产线出现亏损,京东方退出,也可以利用前期大幅折旧所形成的价格优惠,引入新的投资者继续经营。

三安光电跟地方政府所签项目细节并未公布,但可知的是,正是靠着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三安光电得以讲出一个个规模庞大、前景诱人的项目故事,得以借此不断巨额融资。

更令不少外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动辄融资数十亿的“补贴—扩张—再融资”发展规划,其操盘者并不是国资背景的央企大佬,而是一个行事低调的闽商家族。

操盘者林秀成

三安光电并非依靠LED起家,早年从事钢铁贸易,倒卖废钢铁边角料,其一手创建者便是林秀成。

2001年6月,林秀成成立了福建泉州三安集团,2003年12月更名为福建三安集团并于次年1月份将公司总部迁至厦门,正式进军电子行业并最终确立了以光电和LED为主业。

根据去年9月数据,2008年三安光电借壳上市,三安集团董事长林秀成与其子林志强通过持有三安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三安光电49.14%的股权,坐拥112.67亿元财富,位列媒体排出的新能源榜富人榜第一名。

现年57岁的林秀成,发家史颇为神秘,其本人也极少提及往事,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即使在三安光电网站上,也很少出现这位实际控制人的身影。

然而,低调的林秀成,操盘三安光电的庞大规划,却堪称高调而精准。

2007年10月11日,远在千里之外的S*ST天颐,大股东所持5429.7万股上市公司股权被法院强制拍卖,占总股本的45.43%。林秀成主导下的福建三安集团,出资1678.1万元拍得S*ST天颐45.43%的股权,成为天颐科技第一大股东。

此后,在林秀成主导下,一系列资产注入重组迅速展开。2008年上半年,S*ST天颐向三安集团的下属子公司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定向发行11494.5392万股人民币普通股,购买三安电子涉及研发、生产和销售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及销售相关的资产。

实施资产重组后,6月底,原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第一年,三安光电即实现了盈利,并实现摘帽,林秀成让S*ST天颐起死回生。

此后,三安光电“补贴—扩张—再融资”的发展模式,在林秀成的操盘下飞速成型,三安光电规模如滚雪球般,迅速膨胀。

经过天津项目、芜湖项目一期扩张,三安光电已成为国内最大的LED生产企业之一,市场占有率超过20%。

一旦天津、芜湖项目完全投产,三安光电年产能将增加727.5万片外延片、2270亿芯片,这比原本在厦门本部50万片外延片和180亿芯片的总产能扩张达10倍还多。

同时,掌控三安光电的林氏家族,董事长林秀成、其长子三安集团董事、副总经理林志强、女婿三安光电董事、总经理林科闯,所掌控财富也实现了几何级数的高速增长。

“中国式”隐忧

然而,这个依靠资本市场巨额融资迅速扩张的企业,能否给投资者以相应回报,却存在诸多质疑。

2009年天津基地增发价26.00元/股,2010年3月16日三安光电10转10,到2010年9月29日解禁时该股报收于44.86元;去年10月那次非公开增发发行价为30.00元/股,以当前市价计算机构账面浮盈已超过46%。

显然,不断的增发、再融资,让三安光电、参与募资机构获得巨大利益,乃至每次配合再融资的高转送,不断变换的流通股东似乎也获得高额回报。

然而,由于连续高转送,每股利益摊薄以后,普通投资者所得利益却增长有限。

1月24日披露的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专项报告中,2009年募投项目的天津基地已经在去年年中投产,2010年募投项目芜湖一期尚有26%的资金未使用,公司表示将在今年里逐步投产。

不过天津基地在去年并未达产,2010年实现收入1.58亿元、净利润4010万元,距离两年前增发预案中公司预估的11亿元新增年销售收入和2.2亿元新增年税后利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单项融资预计将达110亿元的芜湖项目以及去年年底刚敲定的安徽淮南光伏项目,能否达到预期业绩,更是未知数。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向高举民族自主知识产权旗号的三安光电,在世界范围内的LED大扩张背景下,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依然饱受质疑。

据公开资料,LED的核心技术是高亮度LED的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日本的日亚化学和丰田合成、美国的Cree、德国的Osram等公司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并掌控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三安光电的核心技术能力,依然存疑。

同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仅2009年全国新建或预计投产的液晶面板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园、产业基地就达数十个。“目前激进扩张的三安光电,要确保市场分额,实现预期盈利,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4月19日,北京一投行人士说。

一旦三安光电“补贴—扩张—再融资”的发展模式停滞,无法实现预期业绩增长,巨额融资买单者显然又是普通投资者。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