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带病体保障深水区 镁信健康创始人兼CEO张小栋做客两会健康策

时代数据
2023-03-17 15:31:12
来源: 时代数据

随着老龄化时代来临,带病体人群的保障缺口日益凸显,当前带病投保的市场状况如何?怎样通过商业健康保险创新增加对带病体保险市场的补位?多层次医疗保障的创新发展趋势又导向何方?

3月16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两会•健康策”开启直播,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镁信健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栋先生莅临栏目直播间,围绕“带病投保迎来发展新机遇”的话题展开讨论,并为带病体保障的创新突破建言献策。

1.jpg

4亿市场缺口,数据割裂成带病体保险创新难题

在栏目对话中,朱同玉教授再次强调当前带病体患者在中国已经超过4亿人,然而当前惠民保等产品虽然有了一定可及性,但深度不够,不能满足“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呼吁带病体保险创新来惠及更多的患者。

张小栋指出,带病体投保对于老百姓、保险行业乃至整个医药产业影响都至为深远。首先要解决老百姓在医疗、医药方面的需求和支付方面的困难,而对保险行业来说,开发出更加创新的带病体保险能够把更多的人群纳入进来则是重要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带病体保险有助于将高价值医药、医疗产品纳入医保中,对产业将产生促进作用。

带病体保险创新将有力承接起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但它的发展仍然在艰难探索中。朱同玉认为,一是设计创新型保险的数据在医院、卫健、医保等系统中各自割裂,保险公司难以开发设计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产品;二是挑战了保险行业传统运营逻辑;第三则是带病体保险和现有医疗医药之间的连接不足。

行业连接者促进多方协作,共同推进带病体保险创新

针对朱同玉教授提出的数据缺失问题,张小栋深表认同,为此,他提出了“两专一管”的思路:第一个“专”指的是专区,镁信健康将在全国找到一两个试点城市和地区,与各级医保机构、医院、医疗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推进惠民保发展,以惠民保为载体,实现医保、医药、医院以及保险公司的数据共享和畅通;第二个“专”指的是“专病”,医保机构及医疗机构的数据庞大且纷繁复杂,因此镁信健康将选取一到两个当地高发的疾病,会同医学专家及有关部门和保险机构等共同把数据归纳出来,在小范围试点后推广至全国。

数据的收集难以一日功成,“管的好”则是一条细水长流的解决方案,张小栋提到,在做专病险时可以通过患者管理、长期慢病管理等举措将参保人群系统性管理起来,关注他们的长期用药、运动、饮食等健康状况,通过后期管理服务弥补前期因为数据缺失而导致保险产品在定价及产品设计方面的不完美,形成“主动式的健康管理”,不断沉淀数据以更好应用,希望未来通过这样的思路设计针对某一个类型疾病的更科学、更有价值的保险解决方案。

在数据不全的情况下,张小栋认为保险公司更应该加强与医学专家的深度合作,他说,“我相信一个医学专家要远远比一个保险的精算更加理解不同疾病进展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发生概率”,为此,在镁信健康的实践中,数据不全时,更依赖于医学专家的专业判断来弥补保险设计中的缺失。

以家庭为单位创新健康保障及服务,以数智科技助力提升医疗可及性

带病体保险市场的创新探索发展,张小栋重申了朱同玉提出的“早投保”问题重要性,并创设性提出了家庭化的解决方案。他认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如果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组合式投保,就可以将家里的老人、年轻人、小孩等人群纳入,形成健康体+带病体的组合,吸引年轻人、中年人主动投保,扩大保险产品的受惠面,降低投保人压力。

伴随这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不断深入到医疗健康领域中,张小栋认为未来的健康险一定会取得一个长足的进步和改变。首先从数字化角度而言,可以将存储在医疗、医保、医院等各方面的数据进一步整合,转化为对整个健康险设计包括未来监控更有意义的数据基础;第二,希望通过多方企业、多方机构的共同努力建设起一个共享的公共数据平台和系统平台,让患者的治疗、用药,保险公司的保险设计等都能受益其中。

谈及未来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走向,朱同玉教授和张小栋都不约而同的展现出了对未来的憧憬,朱同玉说,“随着我们数据确权和数据脱敏这个过程的快速推进,我们在健康保险创新上一定是前景光明、未来可期”。镁信健康作为推动保险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的先导者,未来也会积极联动医疗机构、药企、保险公司和患者,形成行业支付方、产品及服务供给方与用户需求方三方的良性循环,并不断促进优质医疗健康资源和健康保险的深度融合,切实减轻百姓就医用药负担,如张小栋所言,实现“人人有保障,全家享健康”的普惠健康愿景。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