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的中国式单飞
本报记者 龙婧 发自上海 广州
这是一块晚到的金牌—11月16日,中国女子网球队继1986年汉城亚运会后,再次摘得亚运会网球女团金牌。尽管赛前这枚金牌就被视作“板上钉钉”的硬指标,但它的到来,无论是对运动员还是对中国网球发展都“意义重大”。
从2005年的彭帅事件,到2008年奥运会后的“单飞”,中国网球经历了一场体坛先锋式的改革。如今,这场改革已经初显成效。就如中国网球总教练蒋宏伟所说,这次广州亚运夺金,是中国女子网球整体水平提高以及职业化发展的结果。在中国,没有一个体育项目能和网球一样如此靠近世界的主流步伐。
兵败釜山亚运会
王良佐是2002年的韩国釜山亚运会后开始担任中国女网教练的。
那一年的亚运会上,中国网球项目全面溃败,没有拿到一块奖牌。在这之前,虽然中国网球在世界上并不出名,但在亚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每年都会夺得冠军,一直在亚洲网坛保持着领先地位。
惨败已经有先兆—曾经开创了中国网球无数历史的李芳在那一年告别了赛场,而易景倩、李心意等也纷纷走到了运动生涯的晚期,而与此同时,日本的杉山爱、乌兹别克斯坦选手伊罗达-图尔雅加诺娃、泰国的塔玛琳·塔纳苏甘这些在职业网球巡回赛中扑腾了几年的年轻选手成为了亚洲网球的核心力量,时任中国网球协会会长张晓宁回忆:“兵败釜山其实是我们之前就有过的心理准备,只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允许我们的运动员去职业化,一年365天,除了新年,周周都有比赛,但我们的经费最多只能让主力队员每年打10站比赛,这就是中国网球当时的情况。”
初试职业化之路
釜山惨败,让中国网球投入不足、赛练脱节的现实问题,终于爆发出来,但最迫切的,还是参加奥运会的资格问题。王良佐回忆说那一年的全国网球教练员工作会议气氛十分沉重,“当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工作,甚至是资格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职业化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分别担任过中国男网和女网主教练的王良佐,作为中国网球界元老,被推到了台前。
“那时候的情况是比较低谷,领导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非常着急,压力很大。”王良佐说。当时,53岁的他向中心提出了自己的执教要求:要带领队员多去国外参加网坛职业赛事。“我跟领导讲了,我做教练可以,钱不多也可以,但是工作环境一定要好,可以给我下达任务,但我的训练方法是不接受命令的。”王良佐说,网管中心并没有明确提出“职业化”的要求,但无论领导、教练还是队员,都明显地感觉到,中国网坛的变化,应该要来了。
孙甜甜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因为突然之间,她们能参加的比赛变多了。
“其实在2002年,我们的训练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以赛代练。但是当时不能完全运用好这种模式。釜山之后,我们从中心到教练员到运动员都进行了总结,怎么样能把这种模式运用好。”
当时,网管中心对于中国网球下达的硬指标是:拿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比赛的入场券,并能通过第一轮。王良佐说,坦白说这个目标并不难,但他却有自己的计划。2003年开始,王良佐带着郑洁晏紫等爱徒,开始了她们的国外职业参赛巡回之旅。
打职业赛无疑是艰苦的,尤其是国内没有职业化,而国外发展已经很领先的对比下。
所有人都压力巨大。
王良佐说。刚出去的队员们,什么都得自己来。订机票、订酒店、订餐,甚至有时候还自己做饭。当时国内也尚未了解这些过程,王良佐举例了一件小事,他说,因为没有国外巡回赛的经验,网管中心都不给教练和队员们配发专属的信用卡,这让他们在国外订酒店机票上吃尽了苦头。
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问题。孙甜甜回忆,她们的比赛是不能翻译的,队里一般就只有一个教练英语比较好一点,我们一起出去比赛一般都有四五个运动员,他肯定没有办法都顾及到。而且她们那一批选手,从小就在体校里长大,语言都不行。所以一开始就觉得沟通问题很大。
每次比赛训练,中国球手们都不敢去和外国选手配对,这让王良佐焦虑万分,最终,他发了飙,硬性规定队员必须得与外国球手搭档。
为了实战经验,同时还为了争夺奥运会入场券的排名分,王良佐带着弟子们参加一个又一个的比赛。有段时间,王良佐带着自己的爱徒晏紫,在美国呆了2个月,赶着场子连续打两场比赛,最后连裁判和志愿者都认识了这个打网球的中国女孩。
所幸这样高密度的参赛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一块奥运网球金牌
2004年,王良佐从女网教练的位置上退下,但他带着弟子们打职业赛的效果却开始显现。
在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组合,获得了女子双打的金牌。这也是中国网球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2006年的网球,无疑是辉煌的一年。那年的澳网,郑洁和晏紫合作,夺得女双冠军,并成为首个夺得大满贯成年组赛事冠军的中国网球选手。随后的温网,她们又捧起了女双的冠军奖杯。
这两个大满贯冠军让中国“金花”们在2006年的半年时间就获取了近千万的奖金,但根据体制要求,比赛收入选手本人只能得到35%,其余上交网管中心。虽然网管中心负责选手的训练、比赛等所有费用,但奖金的分配比、统一管理与个人参赛需求的矛盾,让越来越多了解到国际网坛职业化的运动员们开始有了不满。
不满不仅仅是奖金分配,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隐患也开始显现。2006年的辉煌过去后,中国女网是晦暗无光的,所有人都拖着伤病的身体或者奔忙,或者退赛,无一幸免。
一方面与职业赛接轨,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大锅饭”管理的中国网球,网球运动员与管理者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
北京奥运后的单飞
2008年,网管中心的口风开始松动。奥运备战期间,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就曾公开表示过:网球运动员个性张扬,不如纯粹传统体制下的运动队好管理,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人性化。而在完成奥运会一枚奖牌的目标后,孙晋芳进一步表示,将给队员更多的自主权,奖金分配更偏向重点队员,培养模式将尊重队员的意见,方式更加灵活。
2008年10月25日,“后奥运时代”的第一次全国网球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改革”成了会议的主要议题。会后,包括协议文本和相关的管理办法的修订等工作随之展开,具体政策低调出炉。
网管中心宣布,只要上缴8%-12%的个人收入,并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球员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等各种自由,金花们由此便开始了自己的“单飞”旅程。郑洁、李娜、彭帅、晏紫成为首批“单飞”的运动员,开始自己花钱聘请教练、安排训练、支付参赛费用。
2009年的澳网是“单飞”后的第一个大满贯, 郑洁成功地打入十六强,彭帅在稍后的法网上也晋级了十六强。在WTA的年终排名上,李娜、郑洁和彭帅均跻身Top50,李娜更是达到了No.15,创造了中国金花的年终排名新纪录。
更引人关注的是,“单飞”之后的中国金花,荷包也不同程度地变鼓了。在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合会(WTA)公布的年终奖金榜上,“单飞”的4人全部跻身前100名。她们除了奖金收入外,场外的个人赞助也让她们吸金不少。不过,“单飞”后的花销也是巨大的,比如郑洁请的一位美国教练周薪就高达3000美金。参加比赛的机票、酒店和训练,也都需要自己承担。
2010年年初的澳网,郑洁和李娜在1/4决赛中分别战胜自己的对手,闯进女单半决赛,创造了中国选手在大满贯后的最好战绩。这个结果也让人们普遍认为是“单飞”后的成效。
虽然“单飞”让中国网球看上去有了一个“国际化”和“职业化”的外衣,但在大体上看,举国体制依然不可动摇。
到目前为止,仍然仅有郑洁、晏紫、李娜、彭帅四名运动员和网管中心签署了“单飞”的协议,而成绩走向下坡的彭帅更是回到了国家队南征北战。对于其他大部分中国网球运动员,依然还是靠着网管中心管理,跟随国内训练。在国际职业赛事中,很少能看到更多年轻小将的身影。
更让人觉得好玩的是,中国的集团战斗模式还颇受外国选手羡慕,单打独斗的她们必须经常一个人四处奔波于各个战场,自己为自己所有的开销和计划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