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人寿保险合并案收官 大都会人寿深耕中国市场
本报记者 郑岚予 发自北京
历经一年半,中国首例人寿保险公司合并案—中美大都会人寿和联泰大都会人寿的整合终于进入尾声。4月19日,大都会人寿在上海举办了庆典活动,庆祝公司合并顺利完成,这也是中国首例人寿保险公司合并案,并如期实现了总部及27个分支机构同一天统一翻牌。同时,公司也于同日宣布将以“大都会人寿”作为在华统一品牌,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4月19日,中美联泰大都会董事长蔡晓虹、总经理贝克俊首次以新身份亮相大都会人寿合并新闻发布会。4月12日,大都会人寿已正式获批更名为“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大都会人寿),虽然注册地在上海,但未来该公司将采用双总部运营的模式;对于新公司的未来发展,股东方给出了2015年进入外资寿险前三强的目标。
谈及首例合并案,中美联泰大都会CEO贝克俊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无先例可循”。“难就难在是‘第一次’,因为之前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做参考,因此需要与各方进行不断沟通,自己摸索经验。”合并后,新公司的资本金将变成8亿元。贝克俊表示,进一步增资计划将视业务扩张计划而定。蔡晓虹则称:“如果有增资需求,作为中方股东的我们一定会支持。”按照预定时间表,中美联泰大都会预计2015年前能跻身在华外资寿险前3名,衡量标准不是保费规模而是凸显内涵价值的新单业务。
来自上海市政府、保监会等单位的领导以及美国大使馆代表出席了本次庆典。大都会人寿于2010年开始筹备合并事宜,合并方案于今年3月获得保监会批准。此后,公司于2011年4月12 日得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核准,正式更名为“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上海为法定注册地。由于北京和上海对大都会人寿的在华业务都非常重要,公司将采用双总部的运营模式。
目前,大都会人寿已经全面启动两家公司在团队、业务等方面的整合,高管名单亦逐渐确定:新公司的董事长由上海联和投资总经理蔡晓虹担任,贝克俊则是前联泰大都会的掌门人。此外,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负责银保和后台服务的部分负责人均来自于原联泰大都会。虽然大都会人寿总部注册在上海,但实际营运总部则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例如投资部门、精算部门、人事部门均在两地同时运行。
事实上,大都会并非独具慧眼者。回首当初,几乎所有外资保险巨头最初涉足中国市场的最大驱动力,就是中国保险市场是座待挖的金矿。但目前一些公司已放弃了当初的宏图。个中原因或许只有真正参与经营的中外股东双方才能深有体会。作为中方股东上海联和投资代表的蔡晓虹直言不讳,“我们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外双方股东步调一致,对保险经营理念的认识一致,没有分歧,没有内耗。”
2010年2月,保监会批复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中美大都会50%的股权转让给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美国大都会和上海联和投资同时成为中美大都会和联泰大都会的中外方股东,各持50%股权。对于此项交易的细节,蔡晓虹笑称,“关键是我们终于拿到了这部分股权。”
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大都会集团下属公司在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均为50%。蔡晓虹表示:“作为中方股东,我们非常看好大都会人寿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大都会人寿继续充分发挥美国大都会集团全球领先的产品开发和客户服务经验。”
不过让人担忧的是,这一双总部的运营模式是否能够有效整合资源,目前尚难确定。不过在长时间的整合期间,中美大都会和联泰大都会的保费收入在外资寿险中的排名均有所下滑,截至2011年2月,两者排名分别较2009年末下降三名和两名。虽然目前位次不佳,但大都会人寿的股东却对其前景有不小期许。贝克俊透露,为实现股东方制定的目标,新公司将主要依靠顾问行销、银行保险、电话直销和团体保险等四个渠道,业务扩张方法之一便是增员。
据了解,目前大都会人寿共有约5100多名营销人员,较2010年底增长100余人。不过,对于未来4年内总的增员规模,贝克俊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目标。其次,大都会人寿将大力借助银行、上海联和的股东优势扩展渠道。19日发布会现场,来自工商银行、花旗银行等各大银行的代表20多人,足见大都会人寿对于银行渠道的重视。对于股东方提出的,新单业务收入方面,大都会人寿应在2015年前进入外资寿险前三强的目标,贝克俊表示希望很大。不过,即便是以新单业务为考量标准,这一任务现在看来依然道阻且长。
截至2011年2月,中美大都会和联泰大都会合并保费收入4.28亿元,位列外资寿险公司第七名,与第三名光大永明人寿7.25亿元的保费收入相差不少。此外,前三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包括2010年底在港上市的友邦保险、背靠中石油的中意人寿,还有依赖招商局的招商信诺。事实上,分别成立于2004年3月的中美大都会和2005年8月的联泰大都会在大陆经营时间已经不短。按照寿险公司一般7年左右进入盈利期的惯例,大都会人寿目前已经进入盈亏平衡的关键期。
对此,贝克俊表示,公司接下来发展的重点不仅是盈利,更是如何发展新业务和做大内涵价值。而对于可能的后续投入,股东方表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蔡晓虹表示,已经做好寿险公司7-9年盈利的心理准备,如果有需要,会继续投入。